一.现实背景
施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院校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和要求,通过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有较高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我系近年来逐步尝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2013年底初步形成涵盖教学与实习、生产与管理、教师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等的科学、有序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轨时期,劳力密集型、粗放型和低附加值型产业将逐步被高新技术型、集约型和高附加值型产业取代,这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人才。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按照“素质培养为先、职业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构建“校企一体、岗位能力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建设,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依托,以“教、学、做、知识、能力、素质”六位一体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专兼结合、动态组合、团队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增强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深化与校企的合作,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体现“工学结合、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
(四)高职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生身心发展规律迫切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弱化理论学习,强化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企业和岗位的需要。而目前制约高职校技能训练的一个瓶颈就是学校缺乏真实的企业化实训、生产环境,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之间不能完全对接。
二.校企合作实施方法与流程
鉴于以上所述,我系决定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直接进行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文将以我系国际金融专业与天津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证券)的合作案例为例,详述我系在校企合作中探索出的新方法: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大多数院校更多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深入研究方法,培养方案较为简单。
从以上流程中可以看出,在多数院校的传统校企合作中只是将学生以订单班的形式定时派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合作模式较为简单,合作效果也较为有限。而我系与渤海证券在学生培养和顶岗实习双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合作,具体合作模式如下:
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如下:
国际金融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培养能胜任该职业岗位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途径,将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作为课程开设出发点,以职业场所工作环境为背景,全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市场、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的机制,即以岗位定培养。见下表:
金融行业岗位需求表
根据以上岗位的需要,国际金融专业以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拓展知识模块为三大模块基础,针对岗位需求,共设立课程38门(含6门选修课),学时共2956学时,其中实践类学时超过50%,突出培养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表

从目前教学状况和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国际金融专业开设课程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国际金融相关专业出现了下滑态势,相应报考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人数也出现了一定的不稳定现象,为解决上述情况,突出我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的特色,我系教研室老师决定继续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企业一线人员和本专业教师的联系,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争取更大幅度的提高我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自身出发克服困难。
在与渤海证券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以往其他院校单纯签订订单班而缺乏具体培养措施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按照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相应的定向培养计划,以一学期为例,具体安排如下:
1.由企业制定整套针对于金融专业的在校学生对于金融知识、职业展望、商务礼仪、兴趣活动及证券从业资格的相关培训内容。
2.按照以每周一次的在校教学模式,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培训或以社团兴趣活动的形式进行,做到培训、活动相结合。
3.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在校的金融系所有学生。
4.以一年在校学习时间为周期,在大二下半期末最后两个月有意愿从事证券行业的学生集体到企业集中参与证券从业资格考前培训,确保大三开学之际正式进入企业上岗实习。
5.在学生符合企业录取标准后,与企业签订委托代理合同,正式在企业进行实习工作。
6.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半年为一考核周期,未达到公司制定业绩指标下限者,退回学校。我公司不再为退回学员提供后续就业培训及实习机会。完成全年业绩指标学员,公司出具实习报告书并继续留用。
课程安排:
2014年3月份至2014年5月份中旬每周三下午1次培训及活动时间。
2014年3月5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职业展望》
建立金融研习社,告知学生建立研习社的目的及意义并且选举社长及副社长。
2014年3月12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职业展望》
2014年3月19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商务礼仪》
2014年3月19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商务礼仪》
2014年3月19日 主讲 培训师 王鹤
培训内容《金融专业知识》
2014年3月26日 主讲 培训师 王鹤
培训内容《金融专业知识》
2014年4月2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营销技巧》
2014年4月9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营销技巧》
2014年4月16日 主讲 培训师 王鹤
培训内容《 金融专业知识 》
2014年4月23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证券服务与营销》
2014年4月30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证券服务与营销》
2014年5月7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证券服务与营销》
2014年5月14日 主讲 营业部总经理 刘宏源
培训内容《职业展望》
以上为企业为我系国际金融专业专门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具体体现在企业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并且以兴趣社团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邀请企业一线业务人员进校培训,增强了专业技能教授过程中的说服力,使学生真正能够通过所学课程看清未来的职业规划及职场方向。
三.成果与启示
(一)实现了四个优化:
1.优化了实训基地
近几年来,学院大力支持我系实训基地建设,先后投资近40万元用于新建会计技能实训室和沙盘模拟实训室,扩建和改建原有的实训场所以及购买新的设施设备。由于引入企业后深化了校企合作,企业方面也成为我系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系两个专业都有独立的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和顶岗实习期间均拥有大量的实训机会。
2.优化了师资队伍
一方面,校企合作单位选派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结构比例;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参与真实的企业运营环节,提高了职业技能,积累了教学经验,锻炼了动手示范能力。
3.优化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企业业务项目需要进行创新,渤海证券针对我系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从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培训,由企业一线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优化了校园文化
我系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有益补充,实训场所的布置、规章制度、标语以及现场管理等等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运行,学生进出学校必须出示胸牌,进入实训场所必须着企业提供的服装,“进校如进厂,上课如上岗”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启示:
1.有效实现几个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规格
该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技能与岗位的对接,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中职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职生就业竞争力。
2.遵循了学生发展规律,培养了教师能力,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
该模式尊重了学生好动、喜欢动手的身心规律。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训练,熟悉企业管理、熟悉岗位操作要求,能缩短就业时企业培训时间,甚至可以直接上岗。为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创设了基地,有效解决了教师下企调研或者挂职锻炼操作上的困难,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更新方面有了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有了根基和实验论证条件。
3.节约了教学成本,更好的发挥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该模式有效节约了教学实训成本,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更好的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吸引了企业参与办学、参与教学管理,实现学校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